农家子的为官路 - 分卷阅读14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李玙的目光往两人身上一扫,顿了顿,颔首:“可以。”

    叶君书不自觉握紧双拳,目光灼灼的看向李玙。

    李玙淡淡道:“我才疏学浅,出不了有多深度的题,不如二位就此作一首关于边塞的诗词吧。”

    李玙是武将世家出身,并且在边关待过几年,也是个上过战场见过血的,自然不会问得有多文雅。

    自古以来,文人名士以边塞为主题作的诗词歌赋多了去,但大多是凭想象作的诗,实际上能真正撼动边关将士们的心灵的诗歌并不多。

    在他们看来,从未去过边关的文人作的诗,无病呻吟差不多。

    想要作出真正好的边塞诗,也不是简单的事。

    余茂林和叶君书的面前很快就有太监送上纸和墨笔,叶君书和余茂林沉吟片刻,纷纷写下一首边塞诗。

    随后是诵读。

    余茂林的优先,他的在后面。

    边塞诗,大多是以边关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余茂林是以边关风光为主题作的诗,意象宏阔:而叶君书则是战争的残酷场面,战士们的艰辛生活为切入点作的诗,富有崇高感。

    叶君书数年来一直关注边关,且查看过很多相关资料,他写的内容,十分真实,足以让李玙的眼中微微泛起波澜,似是联想到了当年在边关的日子。

    武将们基本都是大老粗,甭管听没听懂,都纷纷叫好,赞不绝口。

    这次的评判,泰安帝没经过三位老臣,而是笑着问道:“玙哥儿,状元郎和探花郎,你觉得谁更好?”

    诵读的太监既有眼色的将两张写了诗的纸送到李玙面前。

    李玙理所应当地护短:“自然是探花郎。”他比较熟。

    余茂林:“……”不知为何突然心中一阵复杂。

    叶君书的笑容抑制不住地扩大,阿玙说他最好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泰安帝愉悦地大笑,抚掌道:“既如此,今晚文斗的得胜者出来了,叶君书。”

    “臣在!”

    叶君书出列,跪地听令。

    “今日之琼林宴,你是当之无愧的魁首,尔才识渊博……深得朕心,赐黄金五十两,玉如意一对,织锦十匹。”

    泰安帝说了一大段赞誉叶君书的话,随后丰厚的奖赏赐下来。

    然后就是余茂林,他的赏赐比之自己更丰厚,再就是其他今晚表现良好的进士,或多或少都有奖赏。

    恩赐完毕,泰安帝的目光看向叶君书,“朕之前的承诺有效,叶爱卿,你想要什么?”

    叶君书顿时上前,行礼道,“谢陛下隆恩,臣的确真有一事相求。”

    泰安帝看向叶君书。

    “臣希望能得到陛下一个为臣赐婚的承诺。”在这个朝代,由最高掌权者——皇帝赐婚,对哥儿家来说,是一种荣耀加冕。

    这世上,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让皇帝开口赐婚的。

    叶君书双手交叠,伏在地上,继续道:“臣向往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感情,如果将来臣的心上人亦心悦于臣,届时,希望陛下为我们赐婚。”

    叶君书这一席话,直接断了由皇帝给赐婚的源头,亦告知其他将他当成目标的世家,他已有想结契的对象,不要打他的注意。

    这让不少今晚春心萌动的未婚哥儿失望之极,不过有些确是燃起斗志,反而对探花郎更有好感,不轻易放弃。

    李玙听了这话,欣慰自己,还好阻止了皇后娘娘的乱点鸳鸯谱,不然,他和子舟估计连朋友都做不成。

    夏侯玢低垂着头,看不清表情。

    泰安帝听了叶君书提的要求,欣然应允,“想不到咱们的探花郎,亦是个性情中人,这个要求,朕答应了!”

    “谢陛下。”

    此时时间已很晚,很多年纪大的老臣身子都有些吃不消,泰安帝便宣布宴会结束。

    众人叩送皇帝,后宫嫔妃及皇子殿下们离开后,一干大臣和皇亲国戚纷纷散场。

    他们新科进士是最后的,叶君书不错眼的看着李玙,刚想过去,就有一个武官走到李玙身边,似乎说了些什么话。

    叶君书隐隐听到“……元帅……回家……”之类的话。

    随后他就看到李玙随着那位武官走了。

    叶君书心急,他和阿玙今晚还没说过话呢!刚想追过去,余茂林就及时扯住叶君书的衣袖,“我们也该走了。”

    叶君书回头一看,皇亲国戚及大臣们已经退场,这会儿太监宫侍已经手提灯笼侯在一旁,为他们引路出宫。

    叶君书再往李玙那边望,此时已不见李玙的身影。他只好和余茂林等人一起,随着太监出宫门。

    至此,琼林宴正式结束。

    第112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琼林宴结束的第二天。叶家就迎来了皇帝圣旨。叶家虽然是第一次接圣旨, 但是流程依然半点不错漏。

    圣旨的内容文绉绉的一长篇,主题中心就是授叶君书翰林院编修官职,正七品,并赐五十两白银, 是进士们衣锦回乡后用于回馈家乡的。并且还明确有两个月的假期。

    一般来说,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

    其他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 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称为散官。

    事实上,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如果有背景,足以甩开同期进士一大截。

    尽管已经授了官职, 但是实际上,他们正式到翰林院点卯的时间是在假期之后。

    新榜进士每人都有两个月的假期,在此期间,大家或返乡报喜,与家人相聚, 或走亲访友。

    总而言之,就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等两个月后, 再正式来朝廷上班。

    而离上京远的进士,往返路上的时间是不算进这两个月的时间里的,也就说,这两个月是实实在在的假期。

    从上京前往全国各地的大概路程都有个标准,只要他们不超过这个时间,没人会说什么。

    不得不说,朝廷在这方面挺人性化的,很有人情味。

    叶君书估算着,此刻余茂林也接到圣旨了,余茂林的官职,应该是从六品翰林院修撰。

    两个月的假期,说短不短,不知余茂林是否回家?

    叶君书想到叶家村,神思飘忽了下。可以说,在叶家村的那些日子,是叶君书他们过得最艰苦的时候。

    如今回首,才蓦然惊觉,自己已经熬过来了,真是不容易。

    叶君书忽然很怀念村子里的人和事,不知道明阿姆他们怎么样了,还有其他叔伯们,还有他曾经教过的孩子们……

    他们已经三年没回去了,村里是否已经大变样?先生和秦师兄他们又过得怎么样?

    想回去看看的念头,如破土的春芽,快速成长。

    他金榜题名的消息估计已经传回家乡了吧?官方的文书可能会晚一点,不过他自己已写了急件回去,雍州那边消息灵通估计早就知道了,但他还是亲自写了报喜信给老师,并言明他会到雍州停留几天。

    他们回去的路会经过雍州,那里有他的恩师还有同窗在,叶君书无论如何都不能直接不留几天就直接路过回家乡的。

    他路上赶快一点,还是有几天交际的时间,而且他还有很多事和老师说。

    在上京的这段时间,他亦有很多疑难问题,还有朝堂交错复杂的关系,他将来要走的路线,不找人商量一下,叶君书心里也没底。

    如今他已身处朝堂,那他就得步步小心谨慎,不能踏错一步。

    只是好多事不方便写在信上,只能面对面交谈。

    雍州的事太耗精力,叶君书先放一边不去想,转而想他那些淳朴可爱的乡亲,心中就一阵放松。

    叶君书已经能想象村里人是多么的狂喜,走在外头,应该都是昂首挺胸底气十足的。

    以前他考上秀才就让村子庆贺那么久,这次直接出了一个官,就更了不得了!

    叶君书相信,只要他一天不倒,就再没人敢轻易欺负他重视的人。

    而且朝廷还专门发放了让他们在家乡修建进士牌坊的银子。

    在古代,修牌坊可不是一般人能修的,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行,具有十分崇高的象征意义。

    打个比喻,戏文里或者是府州各地出现的贞妇孝子的牌坊,那是要地方官员向上申请,最终皇帝批准才能修建。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