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为官路 - 分卷阅读20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他随后提出,既然百姓是质疑他们不给工钱,干脆先给钱后干活。

    不过这个提议被叶君书一口否决了。

    人都是会得寸进尺的,朝廷的姿态不能放的太低,不然开了先例,往后的工作更难开展。

    叶君书还想等来年开春冰雪融化,被毁掉家园的百姓重建房屋时,也以这种方式。

    而且往后要发展,还要修路,彻底解决水源问题,还得挖河也不定。

    不过他那时已不在这边了,那些还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而已。

    有人报名就好,不拘多少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只要让他们看到真的给工钱了,第二天报名的人就不愁少。

    他们的工钱都是一日一结的。

    叶君书将抱着尝试心态报名的一波人分十人为一组,分了一条街道清理,中午一餐还提供吃的,即使是糟糠馒头,没几粒米的清粥,但是管饱啊!

    报名的人高兴了,没报到名的人扼腕后悔,哪怕最后没有工钱,只要有中午这一顿吃的,他们都愿意啊!

    铲雪而已,不算什么活!

    等到傍晚,清了一天街道的三十来人,手里都拿上了官兵发的十五个铜板。

    于是老百姓们疯狂了,纷纷涌去报名点,想立刻报名,负责签字的士兵,手都写软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无数个青壮年从各个地方涌出来,干的热火朝天。

    朝廷能提供的工具不多,部分人都是自己找的工具,或是铲子农具,有些人直接不知从哪找来木棍,直接用此做活。

    人多力量大,没几天,晋江城的大街小巷都被清理干净。得了银钱的百姓们,底气足了,笑容就多了,看着精气神都不一样。

    曾经空旷安静了很久的晋江城慢慢恢复生气。

    巷子口有小孩子出来玩闹了,大街上,有百姓出来走动了。

    一些商铺也开始开门营业了,虽然还没什么生意,但是整个城内,热闹了起来。

    叶君书等人看到这样的变化,打从心里高兴。

    从一座死城变成现在这样有活力的城,真不容易啊!

    万兴昌对叶君书赞赏不已,“年轻人,就是脑子活!这一举动,就将城内的气氛恢复过来了!甚好!我一定会在奏折秉明,记你一份功劳!”

    “大人谬赞,下官只是提供了个思路,具体的全仰仗在座各位大人的配合协作,若说功劳,自然是众位大人劳苦功高。”

    他们这些官员还没有上奏折直达天听的权利,只有万兴昌写的奏折才会送到泰安帝案前。

    所以明面上,他们在这边的功过,都靠万兴昌提报,至于暗地里,泰安帝有没有其他探子,谁知道呢。

    众位大人对叶君书不将功劳揽自个儿身上的做法十分熨帖,纷纷说起叶君书的好话。

    叶君书自然谦虚不已。

    邓鸿远心中自然愤愤不平,真是什么好处都让叶君书得了,他做得也不差,怎么就没人夸他呢?

    邓鸿远想到自己为大皇子在百姓面前刷足了好感,心情顿时由阴转晴。

    做得再好有什么用,到时候在大皇子面前,他才是做得最好的那个,届时,大皇子最倚重的人就是他了!

    第152章 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年无论在哪个时代, 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辞旧迎新,亲人团聚……

    如今眼看就要过年了,他人还在异地他乡……

    叶君书来这里那么多年, 还是第一次没和家里的孩子们过新年。

    哪怕他已经是个成年人, 每每想起这个事, 心里都很不是滋味,由此可以想象,留守在家的孩子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前段时间一直在忙着正事,现在所有事情都已步入正轨, 叶君书刚好抽出时间,和李玙去附近的州城逛逛, 买点特产送回上京去。

    因相隔太远,叶君书还以为要年后才能和孩子们联系,差点犯了相思病,没想到李玙这边有特殊渠道, 他可以帮忙,叶君书可以写信回京,还可以托送东西。

    叶君书怕麻烦李玙,不过李玙反安慰他:“没关系,我也要寄些东西回京, 顺道一起了。”

    叶君书听了这话,才放下心。

    寄信的话几天就可以到了,东西寄送的话要晚点, 叶君书便写了几封信回去,厚厚的一封是写给孩子们的,另一封是写给余茂林的。

    他拜托余茂林帮忙看看孩子,只有他才信得过。

    晋江城的隔壁州城,说远不远,快马加鞭过去也要差不多一个白天的时间,离过年还有五六天的时间,够一趟来回,叶君书便和李玙去走一趟。

    如果不是晋江这般满目苍夷,什么都已没有,百废待兴。

    否则他们也不会大老远跑去其他地方。

    隔壁州城是永城,同是一个管辖的州城,和晋江想比,是天壤之别,这里很繁华热闹,走在街上的百姓衣衫整洁,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而且临近年关,基本家家户户拖家带口的出来买东西,一眼望去,人都是一波一波的。

    叶君书和李玙找了个大客栈,开了两间房准备留宿两晚,顺便将马匹寄放在客栈。

    他们来到永城时,已经是傍晚,就在客栈附近溜达了会儿,然后就回客栈休息了。

    客栈的灯笼已经高高亮起,不说高朋满座,也很热闹。

    叶君书和李玙坐在二楼临窗的座位上,等着招牌菜上桌。

    他们坐的位置极佳,一边可以观赏外面的夜景,另一边可以看到一楼大堂中间的台子,上面有个说书人在说书。

    大夏按时间点来划分,有早市、日市、夕市和夜市。但一般是不开夜市的,只有大年初一一直到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才会解除宵禁,开夜市,昼夜不歇。

    所以此时外面的市场摊子店铺之类的,基本都关了。

    不过还是有少数人在走动,逛花街的,上酒楼的,呼朋引伴。

    叶君书给李玙倒了杯热水,温声问道:“阿玙,你以前来过永城这边吗?”

    叶君书这么多年,去过的地方不多,也就从老家丰城县到雍州到上京经过的地方,基本停留得不久。

    现在还算上从上京到晋江之间的地区。

    “来过一两次,不过都比较匆忙,对这里不是特别了解。”

    “没关系,我们明天可以好好逛逛,晚点问问小二这边有什么特产或者受欢迎的东西。”

    “嗯。”

    叶君书和李玙随意聊着天儿,这时,外面传来一声声叫好,还有拍掌声。

    两人的注意力不由被吸引过去。

    刚刚一直没有注意听,说得什么这么热闹?

    叶君书一直对这里少有的娱乐消遣,比如唱戏、说书没多大兴趣,但此时却有了几分兴致。

    下方说书人的小童接了打赏后,正要离开,听客却听得意犹未尽,纷纷起哄着再听一段儿。

    因在场客人打赏十分丰厚,说书先生犹豫了下,便站回台上,“既然众位听客如此捧场,老朽就再说一段,不知各位想听什么故事?”

    “听新颖一点儿的。”

    “对,《桑三娘》《醉花伶》听了这么多次,该换换其他的了!”

    “故事够精彩!”

    说书先生捋了捋胡须,随后笑言:“那老朽就说一段传奇爱情故事……”

    接着往桌面一拍醒木,便开口说道:“话说在前朝年间,有一祝姓地主,人称祝员外,生有八子,前七子皆是小子,幺儿为哥儿,名祝英,从小受尽宠爱。

    祝英不仅生得美丽大方,而且非常聪明好学,然而……遂扮作爷儿的样子,化名祝英台,前往书院求学……”

    叶君书听着听着,怎么觉得这么熟悉……

    这不是他提供故事梗概,给耀良师兄润色写成的话本故事吗……

    异世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啊!

    想不到几年下来,耀良师兄的话本都红遍大江南北了。

    连相隔十万八千里的永城都有了他话本故事的传说。

    叶君书真心为耀良师兄高兴。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