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食神[重生] - 分卷阅读19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最为可笑的事,大量的消费者竟然将食安视为食品界的奢侈品,以能够消费拥有“食安”标签的产品为傲。

    食品产业来一个国家的根本,并不应该成为商人追逐利益的场所。一个国家的食品价格是国家民生大事,更应该严厉禁止操纵价格、垄断市场。

    或许有人会认为食安把大量的金钱投入于食品公开环节,但事实上根据本报记者的走访调查,这一部分的成本甚至不到利润的20。

    食安俨然已经从当年的良心企业,变成了一个凭借市场与消费者信任,大肆吸血的蛀虫。

    而且食安并不是上市公司,绝大部分的股权掌握在拥有者赵安的手中,公司的财报也不需要向社会公开,所以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推断食安到底从整个社会中攫取了多少财富?

    (照片食安大厦,完工于2004年,是目前京城办公大厦之一。而这一栋楼被网友们称为“赵安的后花园”,因为整个公司的绿化环境太过优美,根本不是一家以实干精神为主的企业。)

    我们一定要知道,食品的本质是食物而不是品牌形象。

    现在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把自身包装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但事实上它们的价值并没有任何的增多。

    根据政治经济学,食安就是在赚取超额利润,这将对于我们的市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希望以本文为剑,揭穿这些黑心企业的面目,让市场归于市场,让食品还是食品。

    (本报道仅代表记着观点,与本报无关)

    赵安看完报道之后把报纸放在了办公桌上,突然心里有一些失落,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到办公室的窗边。

    望着大厦周围的建筑,赵安心中也一阵恍惚。

    的确如报道所说,食安大厦修建豪华,办公环境超乎想象。食安大楼之内有健身房、室内运动室、棋牌室、自助餐厅等等,甚至还有日常坐班的心理咨询师,能够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

    员工们可以在上班的时间之中使用这些场所,当然唯一的前提是完成各自的工作。

    当初在修建食安大厦的时候,赵安想的是尽可能让每一位食安的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都能够舒服一点。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2003年正好是华夏楼市崩盘的那一年,无论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还是修建费用,都相当低廉。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修建的食安大厦竟然也成为了自己好大喜功、贪恋权财的代表。

    今天这一篇报道并不是偶然。

    从2005年年初开始,就有人陆陆续续的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批判食安现在的高端产品价格。

    有一部分是市场的抱怨,但更多的部分,还是来自于同行的推动。

    其实在赵安成立子公司精萃时候,他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些反应。

    高端食品市场,利润丰富,足够让任何一个公司眼红。

    然而,食安不仅率先一步占领了这个市场,而且采取的各种举动可以说是封上了高端食品市场的入口。

    首先各种食材的透明公开,一种食材是否是稀缺,是否具有价值,食安在公开环节就已经展示的明明白白。

    现场市场上评价一款高端食品的价格,大家心里都有大致的评判标准。

    有些企业还不死心,想塑造一些“神话”食物。明明就是普通的食物,却把它们说的比任何药物都要神奇。

    然而在2004年的时候,食安就已经成立了食品谣言粉碎网站。食安联合国内的各个顶尖大学,对于食品营养安全基本常识进行科普性宣传。

    你说你的食物之中含有少量的微量元素,能够让人延年益寿。

    食安的网站就会告诉你任何物质脱离剂量谈效果都是在耍流氓。

    你说你的食物是几百年的古老配方,拥有各种滋阴养颜的功效。

    然而这一传言很快又被科学论文证明,没有经过临床检验的事物,功效都不能相信。

    可以说现在华夏的高端食品市场,主力消费者相当理性。这种情况下想要赚取高额的利润,那你首先就得投入更高昂的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

    食安这些举动打碎了无数商人一夜暴富的梦想。

    这些人自然对赵安恨之入骨。

    但也有很多百姓对于食安、对于赵安越来越不满。

    当这些高昂的食物摆放在百姓面前的时候,所有人才真正意识到这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是那么的不公平。有那么多的食物,昂贵到大多数人都终其一生都无法享受。

    仇富是永远没有办法消除的现象。

    而食安公司的拥有者赵安,自然成为了这些仇恨的第一承担者。

    加上食品行业同行的推波助澜,很容易就形成一种观念——华夏食品市场价格的上升全部是赵安的错。

    当一个人开始钻牛角尖的时候,无论多么浅显的道理,都没有办法唤醒他。

    他们根本不去想,食品的安全需要多少的成本?他们只会去想,为什么你们食安就不能提供给我们又好又廉价的产品?

    甚至连当年三聚氰胺事件,也成为了赵安的黑历史。

    而这一切,赵安早就有所预料。

    当年在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赵安突然想起了自己父亲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

    “我啊,始终是个农民。跃华永远想为农民做点事儿。”

    而这句话最终促使赵安做出了这个决定。

    但赵安可不是一个什么圣人,有公司在后面算计他,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也能够心甘情愿的承担。

    赵安自问自己做的是好事,于心无愧,那他就要想办法为自己洗刷污名。

    如果他在等一个恰当的时间而已。

    很快赵安终于接到了他一直在等待的电话。

    “赵小八,老师让你来学校见他。说是事情搞定了。”

    能够叫赵安赵小八这个名字的,也只有赵安寝室那些损友了。而损友之中现在还在国内读研的,这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师从宋桥教授的江天华。

    “行,我今天下午就来学校,宋老师下午在办公室吗?”

    说起母校,说起宋桥教授,赵安的语气也开朗很许多。

    “嗯。”

    “那就下午见。”

    第182章 论文

    宋桥教授的办公室内。

    七八本论文期刊摆放在宋桥教授的办公桌上, 赵安一走进办公室的大门就看到了。

    这些期刊中文英文都有, 其中好几本还是国际一流的经济学期刊, 可以说是经济学界内的权威期刊。国内能够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教授都少之又少,也只有这些期刊,才有足够的分量,满足赵安的要求。

    很明显,宋桥教授就是能够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大佬,而且宋桥教授本来更是这些顶级期刊的审稿人。

    宋桥教授坐在办公椅上, 一脸风轻云淡的表情,把办公桌上的期刊推到在外面前说道:

    “四篇文章中英两版,一共八本期刊都已经出样刊了,托了一些关系。外文期刊都还不错,应该符合你的要求了。”

    宋桥乔说说的不错,那可真是太不错了。

    赵安看了一眼期刊的名字, 《灯塔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期刊》、《经济学期刊》这些可都是经济学界一流的期刊啊。

    赵安根本没有放开期刊目录,先是向宋桥教授认真地鞠了一躬, 说道:

    “宋老师这件事真的麻烦你了。”

    就以赵安一个p大本科毕业生的身份, 想要独立在这些期刊上发文章根本就是做梦, 全靠宋桥教授通过通讯作者为论文进行背书。

    所谓的通讯作者就是对这篇文章的内容、结论进行背书, 其意义甚至可以和本人发表期刊相提并论,这也是这些顶级期刊为什么愿意接受这几篇论文最主要的原因。

    而且说实话,赵安离开学校离开学术已经太久了,虽然准备写论文的时候有江天华在一旁帮他,但是论文的质量也不尽人意。

    最后还是宋桥教授亲自出马, 三审其稿,才有了最终的论文成品。

    “其实这件事情比我预想中的要顺利很多,尤其是那一篇有关大豆期货战争的论文。当那几个审稿人知道这篇论文是由以你这个当事人写的,他们甚至没有看内容就口头上先答应下来。毕竟这件事对于他们的触动太大了。”

    其中有一篇就是关于当天大豆期货的论文,在征得国内相关部门以及宋桥教授的同意之后,赵安才决定把当年的一些事情给写出来。

    而有了这篇论文作为敲门砖,那些期刊审稿人对于其他几篇论文的重视度也高了不少。

    在加上这些年华夏经济的发展奇迹,食安公司在短短十年之中的崛起,都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问题,所以最后几篇论文才得以顺利发表。

    “但没有宋老师的帮助,这几篇论文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完成。”

    宋桥教授并没有继续和赵安谦虚,而是说起论文的事情。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