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程序 - 超级程序第2部分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最新地址(记得收藏)
    老大的悲剧是自我牺牲式的悲剧,牺牲了自己的婚事却没有成全三弟的读书,三弟被学校遣返退回使他有一种有口难说的耻辱,他知道三弟的艰辛理解三弟的作为,他自然不会责怪三弟一句,这样更加地深了他内心的痛苦,一夜之间他仿佛衰老了许多。吴亮的悲剧,却存在着自我消解的可能,他的聪明使他体验到一种道义可以消解罪恶感,他是偷盗了但他的偷盗并不是单纯为了他自己肚皮,钱不够吃不饱可以张嘴伸手向家里要啊,可他张不开那个嘴,是为了大哥,也是为了给家里省钱,他甚至有一种道德满足感,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奇怪的道德悖论,偷盗违背古老的道德古训和宗教教诲,却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尽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孝心,靠违背一种道德要求去成全另一种道德心愿,常常会把人置于尴尬难堪的境地。人怎样从那种道德困境中走出来,如何走出来,取决于当事人的道德偏好,他说自己倾向于哪种道德选择,又能够得到哪种道德回应。他的贫穷没有得到老师们的道德回应,老师们痛恨的是偷盗,如果穷学生都去偷盗会破坏学校秩序败坏校风违背教育宗旨,贫穷学生太多使他们不敢也不能做出道德回应产生道德拯救,只好把滋生的同情心扼杀在摇篮中,这样可以保证学校继续办下去,维护应有的教学秩序。

    现在,吴亮的行为终于得到了解真相后的母爱,尤其是母亲回来后那场大哭使他更强烈地感受到一种道德的满足。通过这样的意外经历反而铸就了吴亮慷慨的人格资质,这种成就别人的慷慨可以消除任何形式的罪恶感,当然可以违反其他形式的道德要求了。这时就埋下了吴亮悲剧人物的种子,这颗种子以后遇到合适土壤会渐渐发育成长起来。这里发生的是对当事人来说悲剧不悲的奇特人文景观,是在贫穷压抑下想过体面生活演绎出的连环悲剧。贫穷不一定意味悲剧,如果面对贫穷使人退缩屈辱地服从命运的安排,那就不是悲剧,那叫可悲,只有面向贫穷的挑战抗争才有可能酿成悲剧,出于一种道义上的自我牺牲甚至包含道义悖论的挑战抗争,形成了复杂的悲剧情节。在这里,险些造成我们对这里发生悲剧的错解误读,那就会使我们继续的叙述发生重大偏差,作品里的人物就会嘲笑我们甚至在以后的叙述中愚弄我们。在以后的叙述中,我们会看到不明来历的钱财通过抛洒方式,使慷慨型人物获得道义满足和消解罪恶感的双重目的,实际是一种畸形的变态满足和消解,悲剧在于人物不自知,并不清楚这样的行为本身包含着道德悖论,所以会在那里制造着复制着重复着放大着,当这种行为因为钱财难以为继时,就会陷入到尴尬境地之中难以自拔,足以引起世人的警醒。在生活中,道德常常被每个人按照各自的理解错解误读,道德行为畸形化,形成各自畸形的人格,又把畸形的道德理解为纯正的道德,在那里坚守和奉行,只能获得畸形的、变态的精神满足,最终却是痛苦的。依靠这样混乱的、畸形的道德观是不可能把生活建设成|人间乐土的,按照各自道德理解和道德偏好形成的道德行动,很难兼顾其他方面的道德要求,尤其当面对尖锐的道德悖论产生道德压力时,产生不了应有的道德兼容平衡能力和道德拯救行动,常常酿成|人间悲剧。民族的实践,还需要足够的道德训练、道德积累、道德思考、道德创新,才能推动道德建设走向高度,以减少减轻避免因道德不足、道德缺失、道德判断能力差、道德兼容平衡能力不强酿成的人间痛苦和悲剧。

    我们作品里的人物,在继续生活着、承受着、创造着,使我们的叙述可以继续下去。

    吴全的婚事被妈妈再次提出来。因老吴已经供销社上班开工资,这几年家中陆续有了点积蓄。可这时的吴全,已经被繁重农活的压力和三弟那场事件的折磨,变得有些未老先衰,本来应该是血气方刚二十几岁的人,因为先天营养不良后天繁重劳动更加上对家庭自我牺牲式的救赎,当看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改变家庭的状况,使他萌生了无奈,对自己的能力感到失望,这种自信的丧失,对他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眼前的家庭看不到有希望的迹象。所以,当母亲提出自己的婚事,他也只好被动地接受了。这样的家境这样的个人条件,不会找到可心的。这加剧了桂芳的焦虑。贫不择妻,有一个更加贫穷家庭的瘦弱女子,在这时走进老吴家的家门,承担起为吴家传宗接代的使命,所幸的是这位女子有着善良的品格,给吴全带来极大的精神安慰,也极大地帮助桂芳减轻了家务的重担,弟弟妹妹也开始有了新的依托。

    正文第三章贫富纠结

    夏日的早晨刚刚放亮,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吴为,还只是一个6、7岁的小男孩,蹦蹦跳跳地从农家小院里跑出来,手里还拉着小妹妹,到了村边大路口一直向北方来人的方向望啊望。几天前就听妈妈说,看,喜鹊叫了,你二哥要回来了。头天晚上又听妈妈哥哥们念叨,二哥今天回家,兴奋得一夜没有睡好觉,盼二哥回来象大黑夜盼星星盼月亮一样,二哥回来总会给弟弟妹妹们买回许多常年不要说吃就是见都见不着的好吃的,去年二哥回来买的大苹果,小妹啃了一口便说,这个大罗卜真好吃。妈妈听了以后眼泪直打转,二哥听了以后又要节衣缩食多给弟弟妹妹带回一些好吃的,买不起兜子特意脱下一条裤子用两条裤腿装满苹果扎好坐火车到河边镇下车再步行背着十几里路才能回到家中。小吴为站在大道边望啊望,把吃饭都忘了,直到妈妈出来喊,这才小嘴撅着嘟哝着怎么还不回来边拉着小妹向家走。桂芳很疼爱这个六子,看他头痒痒了直挠头,便让他躺在自己的怀抱里给他捉虱子,他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着母亲的亲切抚摸,保护着自己不受任何外物的侵犯伤害,是那么的惬意温暖,倾听着母亲把捉到的虱子先用一只手拇指的指甲压住虱子然后再用另一只手拇指的指甲挤压着发出虱子被挤碎的声响。

    经济上陷入窘迫的人们,更要忍受思想上苦无出路的折磨。消灭穷富,结果是差别没了,消灭了富只剩下了穷。穷的根源是因为有富,富人是剥削的象征,要消灭剥削就要消灭富,消灭了富,富没有了,却剩下了穷,依然在那里存在。好在大家都穷,就是有日子过得好些的也好不了哪去,无非是比别人多点粮食储备多几件衣物,能比别人吃的饱些穿的暖些,有几个零花钱,能应付一些突发事件。贫穷也有戏剧性翻盘的时候,变成了革命,谁知道命运里的玄机,有了那段革命经历,贫穷里面种植了革命的基因,有了基因就要作崇,成了新时代难题,后革命时代的话题。穷则思变,变出什么,如同直筒子思维不能拐弯打转,那么简单的问题就是没有人想过由穷变富的问题,穷人怎么能变成富人?富人是剥削阶级,是穷人的革命对象,穷不能变到自己的对立面,穷人变成富人岂不变成了自己的敌人?穷尽管给了响当当的理由,可以让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是穷的政治豪迈感却无法消除日常生活里的寒酸窘迫,排解不了内心深处的压迫感。人们太渴望应有尽有了,却又谈富色变,富,注定与剥削有关,因剥削而富,富成了罪恶肮脏丑恶的代名词。人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情中,陷入尴尬的境地,忍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人的性情也渐渐变得有些焦躁,似乎在酝酿着什么。

    话说吴亮回到家正赶上农忙季节。六月中旬的天很早就已经放亮了,吴亮几乎一夜未眠,他想的是如何尽快地用繁重的劳动洗刷掉自己的耻辱,他看着妈妈三点起来做饭忙碌操劳的身影,又看看正在酣睡中的弟弟妹妹,顶着阵阵袭来的睡意,一咬牙做起来,穿上衣服下地帮着母亲忙碌,桂芳看着年少的孩子心疼地让他再睡一会儿,吴亮却显得很精神的样子。二人吃完饭四点钟便拿起锄头加入到村里夏锄的行列中。晴朗的天空,远方的天际渐渐地出现乌云,伴随着阵阵沉闷的雷声滚滚铺排过来,天空很快被浓密的乌云笼罩着如同一口巨大无比的黑锅倒扣在空中,转眼之际变得黯淡下来,田野里正在劳碌的人们仿佛在囚笼中一般惊叫着向村里奔跑着,瞬间狂风夹裹着闪电炸雷瓢泼大雨降临到人们头上。

    夏锄的作息时间是早上四点出工,上午十一点收工,下午二点出工,晚上七点收工。吴亮人还没有锄把高,营养不良身体很瘦弱,夏锄时间长,在阳光下暴晒,技术又不熟练,在铲地人中与妈妈落到最后,累的只好咬着牙坚持着,头一天下来就感到腿软筋麻步步如千斤,肩膀后背又嗮出水泡,麻辣辣的痛感,回到家里一头栽到炕上就进入了梦乡,桂芳做完了饭硬着心肠把吴亮喊起来吃饭。看着桂芳和吴亮的样子,村民有同情的,也有气恼的,有位村民长得五大三粗,看上去有些凶巴巴的样子,名叫袁兴,这天他早已经铲到了头,看看远远落在后边的桂芳和吴亮,不由气的骂开了,这活没个干,憋气又窝火,一个老娘们还有一个半拉子都不如的两个,在这里混活干,到秋后和整劳力一样分不说,还要领出一家人的口粮,这是给谁拉帮套呢,没法干,老子不干了!说着说着,气的扛起锄头走人了。看到这个景象,吴亮气得不行,无奈力气小不争气,没想到还要忍受这样的耻辱,桂芳情知自己的弱处也只有忍气吞声,回到家里只是一味坐在炕头痛哭,一帮小的看妈妈哭也跟着哭。人小势弱受人欺。吴亮心里痛恨,可脸上强装笑容,把哭泣着的弟弟妹妹撵出去,坐在桂芳面前,拉着她的手哄着说,妈妈妈妈快别生气上火了,现在弟弟妹妹太小,慢慢长大了能干活了,一切就会好的,以后你也别下地了,眼不见心静,省的生那份气,就在家里做饭照顾家里,我在外边多干点什么都有了。桂芳看着又黑又瘦的吴亮,心疼地说,妈妈怕你累坏了,能干点是点。从此吴亮再也不让桂芳去干农活了,年少的吴亮就这样渐渐地挑起家中的大梁。

    到了秋后农闲时节,吴亮便时常和几位合得来的少时玩伴相聚,这天他和几个年轻人路过村部,看到一群人在那里吵吵闹闹的,几个人就好奇地走过去,原来是袁兴约上几个心怀不满的人来找村里的书记,正听到他骂骂咧咧口吐白沫在那里讲道,本来就养活好几个五保户吃闲饭的,又有老吴老婆孩子出工出不了力的来凑热闹,两个三个顶不了一个,和整劳力一样分不说,还带着家里一群小兔崽子一样和大家分口粮,这和过去给地主扛活有什么区别?有人七嘴八舌地迎合道,有一大帮沾便宜的,这活以后他妈的没法干;也有的骂道,这样下去真没他妈的好!干着活挨着累见不着实惠连吃都吃不饱,以后干脆磨洋工,图个自己轻闲,看他们还占不占便宜了!吴亮一听自己家竟然成了众矢之的,情知说的有些道理,却成为当众辱骂的靶子,自己好歹也是城里上过学见过世面的人,本来就有火爆脾气,再加上年轻人的火气不由得就涌上来,话就到了嘴边上,旧怨如同助燃剂推动着他满脸通红地就要上前去理论理论,这时村里赵书记说话了,本来书记也很为难,面对出工不出力的局面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劳动效率太低,看到磨洋工就是干着急窝火,有的人赶上农忙季节不下地,在村部院子里转悠,被上边来的领导看见问,为什么不下地干活,回答说纽扣丢了在找纽扣,一天工钱买不了一个二分钱的纽扣。让领导听了哭笑不得。现在听到他们说着说着就下道了,这样下去也太伤人了,便喝道,你们乱吵吵什么?老吴家怎么了,过去老吴当书记时是如何对待你们的,你们那时年龄小,老吴没照顾你们家,拍拍你们自己的胸口,你们自己心里清楚,现在老吴不行了,还不是领着大家干活时受的伤?现在人家困难一些,你们就落井下石,你们就一点担待都不行,你们的良心是不是被狼叼走了?这样连说带骂,大家一时懵住,有的想自己说的话是不是有点过分了,看到人家落难不能昧着良心啊,也有的心里不服,事情应该是一码是一码,情是情,理是理,不干活干不了活却同出大力流大汗的一样分东西,让人想起来总是气不过,但看到书记动怒了,也只好小声嘀咕着,书记见状连骂带损道,还不滚回去!

    吴亮心事重重的样子回到家中,桂芳见了便关切地问,遇到什么事了?吴亮隐忍着不敢说,只好嘟哝着可能在外边呛了风,就这样遮了过去。第二天桂芳就知道了事情真相,免不了又是一场痛哭。

    家境贫寒,父母多病,哥哥们干活的干活上学的上学,在吴为幼小的心灵渐渐萌发了为大人做点什么的意识。那年初冬的一天下午,刚刚七岁的吴为,喊来玩伴铁锁,拿着绳子拎着水桶到外边的水井去打水,水桶放下去一个人却拽不上来,两个孩子联手很吃力地把一桶水拽上来,两个人抬回家,吴为便在大锅上煮起大碴粥,晚上家里人陆续回来了,看到大碴粥已经煮好,都很高兴,赞扬吴为这么小就能做饭了,可是大家一吃起来却感到牙碜,问吴为,大碴子下锅前洗没洗?他很肯定地说,洗了,于是大家猜测牙碜的原因,吴为好像想起了什么,自问自答道,红豆没有洗吧?一时成为家人的笑谈。他很乖巧地照料奶奶,奶奶眼睛失明,他便手里拿着根木杆,让奶奶拿着另一端,领着奶奶下地出门到房后去方便。吴为6岁时奶奶去世了。

    那年又逢连绵不断的阴雨天,发生严重内涝,靠天吃饭的人们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许多低洼地带绝产,粮食告急。人们被饥饿感催逼着、逼迫着,简直发疯了一般,能吃的尽可能找来填饱肚子,没有吃过的不屑吃的不敢吃的,也开始入口。收割时邋拉地里的粮食一粒粒地被捡拾起来,甚至挖鼠洞与老鼠争食,掏鸟窝从鸟嘴里夺食;人畜争食,给牲口吃的,人吃了消化不了的糠麸也不得掺上一星半点米面勉强入口,能够吃上熬糖剩下的甜菜渣滓、榨过油的豆饼,简直就是上好的食品;吃完了粮食,人们饥饿的目光开始扑向野菜和植物的根茎包皮,树皮扒光,秸秆、玉米芯子,碾碎磨面和着少许米面下饭。人人饿的面黄肌瘦、骨瘦如材,吃的浑身浮肿。所幸的是涝灾使这里的鱼虾资源丰厚,使这里的人们靠打渔摸虾艰难度日,人们在以蚕食的方式去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没有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得以侥幸地熬过这场劫难。

    村民对吴劳模家劳力少人口多分配上沾便宜颇有非议。这时公社领导把吴劳模派到距离大榆树村三里路、距离公社也只有十里路的土围子任支部书记,吴劳模便把家搬到了那里,吴全的小家庭就留在了大榆树村。

    从此,吴劳模一家的命运整体上开始发生了改变。

    正文第四章城市文明的洗礼

    土围子原来是一户大地主的庄园,现在属于公社的直属单位。一条五十米宽的人工运河由北向南笔直而来,蜿蜒向西南而去,是新开发大油田的引水工程,一条东西向的国防公路与运河在此交叉,土围子就座落在紧邻交叉处的右前方。土围子是那一带方圆数百里少见的建筑景观,是由约三、四丈高半米见厚的高墙呈长方形状围成,四个角上的碉堡还设有枪眼,当年有看家护院的家丁,很是风光。高墙的制作使用的是仿古技术,土炒熟后堆积夯实,十分坚固,后来居民常用墙上残存土块搬回家砸碎后垫地。土围子内分成坐北朝南两排房屋,后排分两组,每组十余间,前排则分为三组,每组几间,外边还有零星房屋,队部设在外围,只有七户常驻家庭。因村庄太小没有设学校,孩子们需要到就近的大榆树村去上学。最为遗憾的是土围子没有通电。这里的住户集中,有二、三户sd人,又有公社轮流下派的干部家庭,还有公社因种种原因临时安排的过渡户。吴劳模家迁居此处不久,公社供销社因常常丢失东西又找公社领导把老吴要去打更。这时的吴亮已经长大成|人,特别能干,不但挑起了家庭的大梁,而且也得到领导的欣赏培养,很快成为土围子的领导成员,他一上任就着手解决土围子的通电问题,很受群众的拥戴。

    正逢六十年代中期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展开,土围子被选定为县里的知青点,很多县里干部的子弟被安排到这里,在后排房屋中划出几间分出男女安排饮食居住。住户与知青的密切交往形成农民与知识青年亲切互动的人文景观。知青把读书人的朝气和外面世界的信息带入到小屯的生活,很快与村民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劳动和生活的密切接触,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提升着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们也在改造着知青,有的知青开始在这里成家立业,男女知青之间结为伴侣,有的与当地村民结亲,他们实实在在地扎下根来。小屯由于一批又一批知青的到来,顿时热闹非凡,注入了文化活力和朝气,农村稀少的书籍、板报、歌声植入小屯的生活中,屯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文化启蒙,成为屯人一大幸事乐事,影片下乡常常先睹为快,吸引周围村民前来观看,被周围村民叫做知青村、文化屯。本来比邻咫尺便是国道,紧邻又有油田引水工程,与国道成十字交叉,给小屯注入了灵气活性,小河边、公路旁很自然发生了一些爱情故事。因来这里的知青大多是县里领导干部的子女,自然有政治敏感力。吴亮本来就是有头脑肯上进能吃苦的青年,肩负家庭重担负起小屯领导责任,与知青打成一片。知青们不断带来农村属于非常稀缺的文化书籍,特别是很受青年人喜爱的小说。吴亮经常把知青读过的小说带回家中阅读,也使弟弟们有了难得的读到小说的机会,成为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少有机缘,能够直接受到层次较高而且十分活跃文化氛围的熏染。知青们也常到吴亮家聚会交谈,有的知青为自己的命运不济谈到,一个人赶上社会转弯的时刻,只能随弯就弯,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个时期,吴劳模的家境开始全面好转。

    这时,吴劳模因单位伙食好,活又清闲,人也正值壮年,身体恢复很好,离家又近,晚上打更,白天回家侍弄自留地,老二当兵,老三已成家庭栋梁,成长为思维活跃、很有主见、好交好为的带头人。老四小学毕业即在村里放羊,老五老六步行3里路到大榆树村上小学,桂芳带着小妹在家,也不甘寂寞,走家串户,乐于助人,十分活跃,很受知青的欢迎。只是吴全一家依然在大榆树村,好在吴华、吴为天天往来上学经常看望大哥一家,也不显得孤单。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围子的学龄儿童渐渐增多,土围子也有了不那么规范的小学三个年级,也就是一个老师教不同年级的学生,吴霜就近入学。

    现在生活好转负担减轻,桂芳本来就心灵手巧,开始精心料理饭食,不断调着样做这做那。沙土地产的小米,色黄味香,开锅以后用笊篱捞出来再蒸一下,暄腾腾的,吃起来不但有食欲还极富营养,妇女坐月子都以小米粥为食,再配上煮鸡蛋加红糖就是上好补品。穷人家买不起豆油,用小米饭汤炖菜很好,有道是,媳妇媳妇别犯愁、小米饭汤就是油。小米再加稷子米煮成二米饭,稷子米加芸豆煮成稷子米红豆饭就成了吸引人的品牌饭了。如果再配上鲫鱼汤,来了客人就不用慌了,简直就是一道美餐。杂合面,用苞米面掺少量大豆面,不用碱和面起子发酵,贴成大饼子黄灿灿的吃起来香甜可口。苞米碴子粥,煮时放些碱和芸豆,干活回来进屋就吃饭,热气腾腾地边吃边出汗,苞米碴子大芸豆,越吃越没够,大葱蘸大酱,越吃越强壮。荞麦面条浇上肉丝蘑菇卤。早熟作物荞麦、稷子。荞面面条荞面面饼荞面面捝。稷子米黏豆包蘸糖和蘸上油吃,腊八粥蘸荤油,猪板油熬出的荤油便于保存,成为主要的食用油,熬油剩下的油滋子剁碎掺到白菜、芹菜里面当饺子馅非常香。

    桂芳亲手制作的小菜也非常讲究,韭菜花、酱黄瓜、咸罗卜条、蒜茄子、盐白菜、辣椒末,每餐必有。又积得一手好酸菜。

    这一代鱼类资源丰富,饭桌上少不了鱼类,最为常见的鲤子、草根、鲫鱼、白票子,又有三花五罗。咸鱼干,鲶鱼炖柳蒿芽、鲫鱼炖豆腐、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大白肉炖酸菜。过冬用的干菜,种植的黄瓜条、茄子条、角瓜条、豆角丝加上采集的黄花、蘑菇野菜晒干制成干菜等过冬吃,尤其青黄不接时拿出来用水泡后炒吃炖吃拌吃包馅吃都成了上等食品,要比储存在窖里的土豆、大白菜、大罗卜鲜美好吃多了。每逢炎热的夏天,在拉起的一条条绳索或者铁丝上搭起晾晒的瓜菜成了土围子院里的一道新奇景观,引来邻舍的围观和“啧啧”的赞叹。

    一天,吴亮兴高采烈地拎回来一筐鲜活的鲫鱼,桂芳说道,今天妈给你们换个法做。也不知她从哪里学到一种稷子米鲫鱼汤的新鲜做法。先往盆里放盐,为的是让鱼吐净肚子里的泥沙,到了做的时候,用小刀在鱼的前胸横着划一个小口,挤出苦胆,鱼没胆仍然活着,这时把大锅烧上水,把稷子米下锅,在水不烫手的时候,把整盆的鱼也不刮鳞放入锅中,鱼进入热水就纷纷抢稷子米吃,把肚子吃的饱饱的,然后加大火煮熟,端上桌,放上韭菜花、咸黄瓜、蒜茄子、辣白菜几碟小咸菜,每人一个平底盘,汤先端上来,呈||乳|白色,喝上一口鲜美异常。一桌人为这种新鲜吃法感到兴奋不已,可如何吃鱼不知如何吃法。桂芳示范,先用筷子逆头一拨,将鳞剥去,鱼鳞已经连成一片,用巧劲一拨一张就下来了,露出白嫩的鱼肉,鱼肚子里米,用筷子一夹就是一个大饭团,因为炖鱼时没放盐,所以吃鱼吃饭时要配咸菜,吃了一条又一条,那顿鱼饭简直吃成了全家乐,纷纷问什么时候再做,真是吃了上顿想下顿。

    农人有农人的苦和乐,最苦的是一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必须忍受那种饥饿感的煎熬。乐的是田园里到处飘荡着清新瓜果蔬菜味道的时节,可以使劳累的农人开始品尝丰收的喜悦,坐在大酱缸旁拿着刚从地里采集来顺手在衣襟上擦擦的大葱和黄瓜蘸着大酱过口瘾,秋后用刚下来的玉米面贴的大饼子蒸的窝窝头格外有一种清新的稻谷香。充分地贪婪地感受着农人乐趣的土围子人,并不知道也没有见识过天下还有别的乐趣。土围子人的视野是渐渐被打开的,先是安装上了电灯,接上广播线可以每天晚上收听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之后还可以伴随着步步高的音乐进入梦乡,砂石面的国防公路升级成柏油路变得平整光滑不怕雨天泥泞了,人工开掘的运河使人们看到人海战术的壮观劳动景象,农村从没有见到过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接下来是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城市文明伴随着知青进入到农村生活,使农村经受着亘古没有的文明洗礼。吴劳模一家成了这场洗礼的最大受益者。

    吴劳模家刚见转机之际,桂芳因积久操劳,疾病缠身,冠心病发作,看着年少的儿子们又忧心忡忡加剧了病情,吴亮不顾母亲的反对急忙送到县医院求治才有所缓解。吴亮也因过早务农,起早贪晚,又是重体力劳动,营养跟不上,硬是累伤了,也需要治病养病,可又苦于家庭重担压身硬撑着,穷病交集。

    特殊时期期间,连这个小屯也成立了革委会,吴亮成为革委会主要成员,家中就成为革委会经常开会的公共场所,吴亮也成为大公无私式的人物,乐施好善,家里的自行车成为公用自行车,邻居有用车的连招呼也不打骑起来就走,屯里的马有病了,拉回家中外屋将养。在家中开起会一开就是一夜,开得屋内烟雾缭绕。开完会还不忘下地起立面对主席像敬祝主席万岁,副主席永远健康,一位老农随着大家敬祝主席随口又喊出万岁,吴亮的弟弟们听了还感到既新奇又炸耳,在那里嘀咕起来。通常开会聚会的场所也是小道消息集散传播的活跃地方,不时能够听到拿着带有主席照片的报纸包油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也有笔误口误犯事屈打成招当了现行的。吴为那时也就十来岁,也似乎受到政治启蒙,对身边事件格外留意起来,在被管教的地主家附近发现乱扔的主席像便领着小朋友到家里追查,看到有邻居家城里来的年轻姑娘在黑板上把万岁写成疑似万发,便纠缠起来把那姑娘吓得直哭,引发争执。

    吴亮已经20出头的年龄,本来有头脑处事又挺活泛,在县一中上过学见过世面,再看村里的姑娘自然嫌土气,虽然本村邻村姑娘看小伙子有出息的样子不时托人有联系介绍的,吴亮却不上心。看到不断来到这里的女知青,有文化又长的水灵,穿戴也齐整,便渐渐动了心思,想在其中物色一个。这年来了一位身材匀称、大眼睛、梳着大辫、圆脸的知青姑娘,名叫童慧,被吴亮一眼就看中了,便找机会接近。童慧感到非常意外,一个农村青年竟然看中了自己,主动向自己表示爱意,引发的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反应。上边是号召扎根农村,可自己压根没有在农村找对象安家的打算,就是找也要在一同下乡的知青中选个合适的,回城里找又不现实,父母没权没势,母亲是家庭妇女,父亲是个铁路扳道工。吴亮向童慧发起爱情攻势,对这件事充满了自信,他发挥自己能说善道的本领,对童慧说,你别嫌我家穷,穷则思变,我家从老到小都有强烈的改变贫穷的愿望,又都具有实干精神,不怕吃苦,人穷志不穷,家庭面貌早晚会发生变化,你要有长远眼光。吴亮又找其他有头面的知青从中说和。童慧看吴亮家中虽然人口多又很贫穷,心里的确有些打怵,但感觉吴亮很有本事又有见识,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领导,在知青中也很有威望,看他会有前途的,自己也就勉强接受了,又担心父母面前通不过。果然,童慧回城里同父母一说,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尤其是父亲的坚决反对。

    象爱意一旦萌发了想要打消,除非遇到人格侮辱或者其他重大人格伤害是无法消失的。面对重重障碍,实现起来需要给自己不断添加理由,提供突破障碍的信心和勇气。有些想法开始并不明确,只是处于朦胧状态,碰到合适的事实,如同磁石吸铁更似焊接一般,决定着想法和行为的演化方向。生活中发生的千千万万的想法念头,如同一粒粒种子播撒在人间,哪些种子能够生根发芽长大成熟结出果实,哪些会夭折,一看种子是良种还是劣种,二看种子落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吴亮想娶城里姑娘的渴望,原来只是潜意识,早在县一中读书时就有了,却不敢明确的想,穷学生淘学生加上偷盗的名声,更使这种渴望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没想到洪水般涌来的上山下乡运动,竟然把美丽的城里姑娘送到自己面前,给自己提供了成就幸福美丽梦想的机会。

    吴亮全家都非常看重他的婚事成败,具有了多重象征意义,不但超越了一般的门第观念,而且超越了城乡、工农之间的障碍,尤其是意味着全家从老大吴全不幸婚姻的阴影下解放出来,这件事情的成功将意味着全家地位的提升,城里的凤凰要落到他家受到的是空前的鼓舞和激励。这使吴亮的想法变得更加执著,更加渴望成功。可是,吴亮与童慧的结合,所遇到的障碍大大超过了两个人的想象。在吴亮家的亲家聚会,一方是兴高采烈倾其所有的张罗,能够摆上桌的土特食品摆满了一桌子,另一方却是多云转阴。童慧的父亲看到吴亮家的状况更加气上心来,一家人就住在那么一个小屋,南北炕,没有条件盖新房,送不起彩礼,拿不出像样的装饰,为婚礼只是打了一对装衣料的箱子放在北炕,拉上炕帘就是新房,为自己的姑娘嫁到这样的人家感到难堪和耻辱,勉强装出笑脸会过亲家。到了接亲的那一天,出现了令新娘子万分痛苦的场面,就在童慧痛哭着告别父母弟弟妹妹走出家门那一刻,童慧的母亲毕竟心疼自己的女儿,担心姑娘从此受苦受累落入苦难的深渊,面对亲骨肉的离别禁不住泪水洗面,老童却非常恼火大女儿的一意孤行,下嫁农村丢尽自己脸面,眼看着姑娘要离开家门,脸色冷冰冰地说,你要走可以,把表摘下来!童慧一听大脑霎时出现一片空白,也不知如何摘下手表如何走出家门又如何上的火车,幸亏吴亮就在身边,一路搀扶着她,边劝慰道,不要上火,老人家的态度可以理解,慢慢一切都会好的。暗暗在心里发誓要让童慧过上富足的日子。

    吴劳模的家里有了新媳妇,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氛围,可到了晚上,却成了新郎新媳妇最为难堪的时刻。吴劳模在公社的供销社打更,但桂芳和几个儿子一个小姑娘睡在南炕,一对新婚夫妻在北炕,也就是拉个帘。一对新人想亲热只好等到南炕的人都进入梦乡,本来浓烈甜蜜温馨的新婚生活加上了刻意的等待和克制,无形中勒上了夹板变得难以忍受,浓浓的爱意得不到满足,积久生怨,由怨生隙。原本和睦的家庭,现在吴亮对弟弟妹妹稍不如意便踢上一脚打上一巴掌,弟弟妹妹也懂事地不吱声,怕惹嫂子不高兴又让妈妈闹心,格外变得勤快了。时间长了被桂芳看出门道,不愿意让儿子姑娘受委屈,坐在南炕开口便骂吴亮又给童慧听,吃你的了,穿你的了,我吃你爸爸的呢,还没有让你养活就这样了!又骂道,别洞门里头厉害,有能耐上外面使去。吴亮听了也只能忍着,心疼体弱多病的母亲又要哄着新婚的娇妻,又恨自己的弟弟妹妹不成器。家里的气氛渐渐紧张起来,吴亮又时常利用出去的机会给媳妇买些点心糖果类的零食,媳妇常常塞到箱子底下,被眼尖嘴馋的弟弟们看见自然趁屋内无人之际下手偷拿。又经常因家务活干多干少引起争执,桂芳最看不惯新媳妇的娇懒生事,稍不如意便坐在炕头张口就骂,又不是谁请来的大奶奶!

    最令童慧难以忍受的是农民不讲卫生的生活习性,眼不见心不烦,可一家老小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天天看在眼里简直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几个小叔子夜间光着脚丫下地到外屋冲着马桶小便,恰巧碰上两个人正在亲热时也只好停下来,一家人围坐着一张炕桌吃饭,她和吴亮又分别坐在炕沿饭桌的两旁,经常要帮助坐在里面的人盛饭,吃饭时一桌人不停的边吃边吧嗒嘴,用筷子挟到嘴里饭菜后也不咂干净就带着嘴里的东西又伸到盘子里来,就连护犊子生怕自己孩子受委屈的桂芳,都看不下去了,不时用筷子敲打拦截道,筷头咂干净!看着儿女们在饭桌上嬉笑打闹,呵斥道,吃饭也堵不住你们的嘴!嘴巴头不干净抬起胳膊在衣服袖子上那么一抿。偶尔改善伙食,个个两眼瞪的溜圆会不停地挟着好吃的塞到已经撑得满满的嘴里,吃着饭常常咳痰然后一大口浓痰“啪”的一声隔着桌上的饭菜远远吐到地上,掉到桌上甚至掉到地面上的饭粒也用筷子夹起来放到嘴里吃掉,走到屋后也不知避人随便蹲到那里就大便,夏天到自家园子里摘下黄瓜简单用手撸一撸就坐在大酱缸旁蘸着大酱吃,拿着水舀子到水缸里舀水喝剩下的往水缸里一倒。每当看到这些邋遢的举止童慧便禁不住露出厌恶的神情。小叔子们会无形中感受到压力,意识到这样做会增加一些麻烦,也许是为了让城里的嫂子看着顺眼一些,渐渐在自己的举止中加进了一些拘谨克制。

    在童慧眼睛中看到的,小叔子们虽然邋遢得有些太不像样,但看到那些弟弟妹妹还是很有眼力见,很勤快,早晨起来叠被子收拾屋子,饭好了放桌子,吃完饭捡家什刷碗扫地,放学回来一进家门放下书包抱柴禾帮助烧火做饭炖菜,礼拜天洗衣服,收拾园田地,大面上说得过去,干起活来干脆利索,生活细节上的邋遢在慢慢改变,象被雨水冲刷一样渐渐变得整洁了。这些孩子大小都喜欢读书,闲着没事时常常是人手一本书捧着坐在炕上或者躺下睡觉前还要翻一翻,嗜书如?br/>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